新华社北京3月2日电 题:陆续复工复产,公共场所疫情防控如何发力?
新华社记者高敬、屈婷、周玮
眼下,各地陆续复工复产,做好公共场所等疫情防控对巩固前期的防控成果、防止疫情反弹至关重要。开工后,员工就餐、开会等实际问题怎么解决?乘坐公共交通怎么降低风险?养老院等机构如何防控?在3月2日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,有关部门和专家对此进行了回应。
3月2日,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,邀请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长周宇辉、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所长施小明、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张流波,就养老机构、购物场所和办公场所等疫情防控等相关情况答记者问。 新华社记者 潘旭 摄
集中开会、排队就餐,如何防范病毒传播的“风险点”?
近期,不少“上班族”陆续告别“在家办公”,重回办公室。集中开会、排队就餐会不会成为病毒传播的“风险点”?
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张流波建议,应该尽量减少会议频次,缩短会议时间,如果能用网络、视频、微信等形式比较好。此外,会议室如果是中央空调,尽量使用全新风或开到最大,尽量保证空气新鲜。
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所长施小明说,餐厅就餐安全是整个疫情防控中的一个关键环节。应该建立餐厅员工健康体检制度;加强餐饮具、餐厅环境的清洁消毒;确保食堂内配备手消毒剂等,并对进入餐厅人员进行体温测量;营业期间可开门开窗,保证室内空气流通。
对有些行业的特殊工作场所,比如井下作业空间、建筑工地等,怎么保障通风,给设备消毒?
施小明特别提醒说,井下作业在安全允许的条件下使用消毒剂时,应注意禁止使用酒精。要加大井下通风机的通风量,尤其是井下作业之前、之后都要注意对设备、设施、劳动工具和手部等进行消毒。
针对集体宿舍,各地要严控集体宿舍住宿人数超标的问题。有窗户的宿舍要定时通风,没有窗户的宿舍应安装排风扇等机械排风设备。盥洗池配设洗手池和消毒用品,定时清洁消毒。
乘坐公共交通的人多了,怎么降低传播风险?
地铁、公交车上的乘客越来越多。如何加强公共交通工具的卫生和安全?
张流波提出,对出租车、网约车等,首先要确保司机没有感染,可以建立健康申报制度,且司机全程都要戴口罩,做好手卫生。对车辆来说,应该每天出车前对门把手、座位、扶手等做清洁消毒处理。乘客乘坐时也要全程戴口罩,并提倡使用无接触式的付费。
对公交车等乘客人数较多的交通工具,除开窗、消毒、人员戴口罩等工作之外,公交公司应该根据客流量适当地安排车辆,尽量疏散客流、降低车厢拥挤度。乘客在乘坐时也尽量相互保持一定距离。
地铁的防控有所不同,应注意加强人员疏导,控制进站人数;在站厅增加体温检测装置;增加公共设施、公共区域的清洗消毒频次,保证站台内空调正常运转;每次出行前,对车厢内部做清洁和消毒处理,特别要注意保证车厢的通风系统正常运行。
近日,飞机、高铁等城市间交通工具的乘客密度也在增加。
张流波建议,乘客不要太早到机场、车站,以降低候机楼、候车室人员的密度,也避免自己长期处在比较封闭的环境。同时,乘客进站时要做好个人防护,全程佩戴口罩,尽量少接触公共设施和公共物品。避免和陌生人做过多交流。乘客如果咳嗽、打喷嚏,需要用纸巾遮挡或者用手臂遮挡口鼻。
“条件允许时,和邻座隔远一点,隔着座位坐是最好的。”他说。
养老院等易感人群聚集机构,如何科学防控?
养老院是易感人群聚集地,而且医疗人员配备相对不足——养老机构如何科学防控?
施小明说,没有病例的养老机构要加强护工、在院老人和管理人员的体温检测,防止输入性病例;加强对老年人的健康管理;老人出现不适,及时沟通并就医;在医疗机构就诊后返回到养老机构,老人及陪同人员都需要隔离观察14天。对有病例的养老机构,新冠肺炎老人治愈后需返回养老机构的,应隔离观察14天,没有异常后方可入住。
他特别提醒,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是一个特殊的医疗卫生机构,除了要做好常规医疗机构的防控措施,还有一些针对性的措施需要考虑。
新入院的精神障碍患者,要观察14天后再转入普通病室,防止院外输入。加强管理治疗和照护,防止院内扩散。对住院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,发现有疑似或确诊病例,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,转诊到定点医疗机构;对暂时无法转出到定点医院的确诊患者,应立即设置发热病区,请具有新冠肺炎诊疗能力的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会诊。
对大家关注的托幼机构防控问题,张流波提示,托幼机构开园前,应彻底清洁和消毒,保证教室通风,做好相关物资储备,让幼儿园老师掌握防控知识,最关键的是,要对全体教职员工及孩子们的健康状况进行摸底,只有健康的才能入园;开园后,如果还有病例就一定要采取相应预防措施,做好应急预案。